| ||
|
○ 黃建軍
走進咸寧市實驗小學,一把閃閃發光的“金鑰匙”校徽定會吸引您的目光。這把金鑰匙,是幾代實小人智慧的結晶,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也是學校精神文化的象征。
我到實小工作已有30余年,從一名教壇新人成長為學校的“領頭雁”,親歷了實小從鄂南名校到“全國文明”學校的蛻變,見證了“金鑰匙”理念的傳承與發展——從“交給學生一把金鑰匙”到“我有一把金鑰匙”,從打造“鄂南一把金鑰匙”到鍛造“一把新時代的金鑰匙”,其內核始終如一,就是以素質教育為鑰匙,開啟每個孩子自主成長的大門。
值此建校60周年之際,我以“123456育人大模型”為鑰,解讀這份教育傳承的密碼。
一大任務:立德樹人,鑄魂育人
“立德鑄魂,方成棟梁;樹人育心,始見真章。”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咸寧市實驗小學歷經60載沉淀,備受青睞,源于教師以“鑄魂”言傳身教,如春風化雨滋潤心田,得益于學生借“育人”拔節生長,似新竹破土展現生機。
《禮記》中說:“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在實小,思政教育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董宏文書記講話沙啞的聲音,已然成為一股正氣注入教師們的靈魂。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語文課上,《背影》的親情解讀讓學生淚眼婆娑;數學課上,華羅庚的治學故事點燃探索星火;“紅色文化進課堂”活動中,何功偉、錢亦石等革命先烈的事跡讓歷史有了溫度。這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使知識傳授與品德塑造同頻共振。
校園文化則是“隨風潛入夜”的隱形課程。晨誦《論語》的瑯瑯書聲,午間“知心奶奶工作室”的輕聲細語,課后56門校本課程的斑斕舞臺,構建了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育人生態。教育不是雕刻時光的利器,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開啟未來的密碼。
實踐更是德育的淬火場。清明烈士陵園的白菊、重陽福利院的暖粥、與“咸寧艦”官兵共繪的國防藍圖,讓學生在“贈人玫瑰”中體悟“手有余香”的真諦。近年來,學校蟬聯全國文明校園,百余項市級以上德育殊榮,正是對“立人先立德”理念的最佳注腳。
兩個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時代賦予教育的雙重使命,是教育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我們深知“傳道者”自身先要信道、明道。為此,實小構建了“黨建+師訓”雙輪驅動模式。在思想淬煉上,語文黨支部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融入微黨課,引導教師從黨史中汲取信仰力量;數學教研組以“數說中國成就”為主題,用數據見證國家發展,深化政治認同。在專業精進上,我們組建數字化教學攻關小組,青年教師的“AI智慧課堂”將“北斗導航”案例融入圖形教學,讓科技報國夢想在操作界面悄然生根;英語組通過“師徒結對”,巧妙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讓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同頻共振。
學生是使命承載的根本力量。我們著力將宏大敘事轉化為童言童行。一方面,讓信仰的種子在規范養成中萌發,通過深化“紅領巾爭章”活動,結合《中小學生守則》,設立“文明禮儀章”“誠信守紀章”“志愿服務章”。當四年級的一名同學從“小磨蹭”蛻變為“守時小標兵”,他驕傲地說:“老師說,守時就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另一方面,讓家國情懷在實踐浸潤中壯大。我們與“咸寧艦”建立“艦校共建”,組織學生登艦參觀,聆聽官兵講述海疆守護故事。在“紅領巾心向黨”活動中,少先隊員們重走汀泗橋戰役舊址,觸摸彈痕累累的橋墩,歷史課本上的文字瞬間有了溫度與重量。更令人欣慰的是公益課堂上:一位醫生爸爸用人體模型講解生命奧秘,一位退伍軍人爺爺講述長征路上的草鞋與信仰——這些鮮活的生命對話,勝過千言萬語,讓忠誠與擔當的基因在童心中悄然落地生根。一位家長在反饋中感慨:“孩子回家主動講起軍艦和紅軍故事,眼神里有了不一樣的光。”
三方協同:家校社融,合力育人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孩子的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繪就的同心圓。一直以來,實小致力于打破教育“孤島”,構建“共育、共享、共生”的協同生態。
我們以機制創新為“經緯線”,織密協同網絡。一是搭建“三維聯動”平臺:定期召開家校社聯席會議,共商育人方案;建立“X班成長共同體”微信群,實現問題即時溝通、資源實時共享;依托社區網格,整合圖書館、科技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實踐資源,形成協同育人圈。二是首創“家長執照”制度:鼓勵家長發揮職業特長,持“證”上崗。一位烘焙師媽媽走進課堂,教孩子們制作“數學餅干”;一位程序員爸爸指導機器人社團,讓代碼邏輯點燃創新火花;一位法官媽媽開設“校園模擬法庭”,在角色扮演中播撒法治種子。當知識從課本延伸到生活,教育便擁有了萬家燈火的溫度。
我們以專業賦能為核心支撐,提升協同效能。一是強化師資培訓,與省高校合作開發“家庭教育指導”系列課程,將溝通技巧、兒童心理學納入教師必修課。二是深耕“教聯體”建設,與武漢育才小學結成跨市域教聯體,從此讓我們與國家級名校手牽手;與第三實驗小學實施“三統一”(課程表、作息表、評價表),共享“金鑰匙云課堂”資源。每周四的線上聯合教研,兩校教師圍繞“如何引導離異家庭兒童”等議題展開“云”端思辨。這種聯合融合的效果是顯著的:教聯體校留守兒童小杰,通過“分段式任務卡”,重拾自信笑容;單親家庭的小琳在每周心理輔導和“愛心媽媽”結對中,逐漸打開心扉。由此可見,協同育人并非簡單相加,而是教育基因的重組與升級,讓每一株幼苗都能在合力滋養中向陽而生。
四條路徑:破立并舉,激活動能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固本易行,開新者勝。”實小的跨越式發展,源于四大動能路徑的協同驅動——以師資淬煉為根脈,以環境育人為土壤,以文化滋養為筋骨,以科技賦能為羽翼。這四條路徑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共同鑄就了學校發展的堅實基石。
路徑一:鍛造高水平教師隊伍。教師是立教之本,更是“金鑰匙”的鑄造者。為此,學校構建了“筑基-領航-熔爐”三級進階體系。筑基工程為新教師入職配備“雙導師”,如青年教師金麗娟,堅持不懈搞教研科研,依托”李霞名師工作室”迅速成長,最近憑借《故事新編》課例斬獲市級一等獎。領航計劃助推骨干教師深耕課題,數學組研發的“AI智慧課堂”將北斗導航融入圖形教學,成果輻射效應明顯。名師熔爐孕育創新火種,科技教師錢定煌設計的“科學電路連接實驗模擬操作軟件”獲得國家專利。學校還在全國青少勞動技能與智能設計大賽 “智能對決”賽中榮獲省級一等獎和國家級獎項;中國“芯”助力中國夢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飛鷹偵察無人機”賽項榮獲省級一等獎和國家級獎項。
路徑二:營造優秀校園環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學校從三重維度重構空間生態。硬件升級方面,朱輝副校長帶領團隊三年攻堅,新建教學樓配備智能護眼燈與新風系統,操場鋪設環保塑膠,有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等運動場地7塊。智慧場景方面,2025年新學期,學校以“人工智能教育試點學校”的身份迎來蛻變。生態融合方面,學校保留六十載的“紅領巾農場”,學生在物聯網溫室觀察植物生長,勞動課記錄的數據直接用于科學探究。當環境成為“會呼吸的教科書”,成長便有了沉浸式滋養。
路徑三:培育良好校園文化。文化是流動的基因,更是靜止的信仰。學校以“雙軌傳承”鑄魂。有形之脈方面,校史館陳列建校時的青磚瓦當與最新的編程機器人,一位老教師捐贈的泛黃教案引發學子沉思。無形之魂方面,讀書節誦讀校本教材《讀趣》,藝術節義賣書畫資助重癥同窗——讓奉獻與創新沉淀為文化DNA。一位家長在留言簿寫道:“孩子在這里懂得落葉可作畫,善心能化冰。”
路徑四:AI賦能高質量發展。面對技術浪潮,學校堅持“工具為用,育人為本”。教學革命中,五年級“智慧課堂”實時生成學情熱力圖。管理升維時,AI分析家校溝通數據,為留守兒童定制“分段式成長卡”。創新突破上,體育課裝上智慧大腦,AI設備不只是技術,不僅刷臉就可開始跳繩比賽,還能分析動作角度,跑跳的姿態,像一個隨身私人教練,數據同步上傳到老師手機上,發現孩子跳得太猛,心率飆高,系統立即預警,老師就能馬上調整節奏,跳得開心,還能保證跳得安全。正如副校長王亞平所言:“我們要培養駕馭AI的創造者,而非被算法馴化的工具人。”
五育并重:融通共生,筑牢基石
教育的真諦在于讓生命的每一個維度都煥發光彩。咸寧市實驗小學堅持以“德鑄魂、智啟思、體強身、美潤心、勞礪行”為脈絡,將身心健康作為成長基石,讓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并蒂花開,滋養完整人格。
德育與智育的交響,在跨學科實踐中奏響強音。數學組“橋梁承重”項目中,桐木模型的反復坍塌讓學生懂得“失敗是更深刻的方程式”——當知識傳遞與價值引領同頻,教育便有了塑造靈魂的厚度。
體育與心育的共舞,構筑健康成長的銅墻鐵壁。“知心奶奶工作室”十年如一日守護心靈綠洲,通過沙盤游戲疏導焦慮,一批案例見證少年重綻笑容。強健體魄與文明精神的共生,正是對“健康”最生動的詮釋。
美育與勞育的協奏,在創造中升華生命價值。美術社團采集校園桂花落葉,拼貼成“香城秋韻圖”義賣籌款;陶藝課上為福利院燒制青花瓷碗,釉色流轉間承載雙重溫暖。而在“紅領巾農場”的物聯網溫室內,學生體會勞動樂趣。勞動教育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一名畢業生回憶說:“我們跟著老師種菜、澆水,從勞動中學會珍惜糧食。”這種樸素的實踐教育,成為一代人心中珍貴的記憶。
六維目標:樹立標桿,引領未來
教育的終極使命在于鍛造兼具中國根基與全球視野的時代新人。實小堅持以“品高為魂、守法為界、睿智為刃、健康為基、尚美為翼、崇勞為實”六維素養為育人坐標,讓“金鑰匙”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核心密碼。
以品高鑄魂,讓家國情懷從宏大敘事走向具象體驗。五年級陳舟同學與“咸寧艦”官兵共繪國防藍圖后,在日記中寫下:“艦長叔叔手上的老繭,是守護祖國的勛章。”
以守法立界,讓法治精神在情境中筑牢立身之本。在法官媽媽指導的模擬法庭上,“校園借貸糾紛案”的質證流程讓學生親歷規則的力量;由學生自主制訂的班級公約與“紅領巾監督崗”,使安全巡查成為日常自覺。這種“從約束中理解自由”的啟蒙,助力學校糾紛率明顯下降,學校獲評“全國依法治校先進單位”。
以睿智開刃,讓思維利刃在探索中劈斬未知荊棘。數學組的“橋梁承重”項目中,學生用桐木條反復測試結構極限,坍塌的模型比滿分試卷更啟迪智慧;學校在中國“芯”助力中國夢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飛鷹偵查無人機”賽項榮獲省級一等獎和國家級獎項。
以健康筑基,讓青松之姿展現體魄與心靈共育。學校創新性地將非遺巴烏民樂融入課間操,讓藝術與運動交相輝映。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達96%的背后,是強健體魄與文明精神的共生共榮——當焦慮少年在沙盤游戲中重建自信,當青澀少年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健康教育的溫度與力量正在悄然改變著生命的軌跡。
以尚美修心,星火之美在行動中點燃向善之光。美術社團用桂花落葉拼貼“香城秋韻圖”,義賣籌款救治重癥同窗;陶藝課為福利院燒制青花瓷碗,器型紋樣承載雙重溫暖;全省美育現場會上,省教育廳領導盛贊我校美育教育堪稱全省典范。最高階的美育,是讓落葉與泥土升華為治愈生命的力量。
以崇勞礪行,沃土之勞在傳承中孕育創造之花。延續六十載的“紅領巾農場”里,新一代學子在物聯網溫室中探索科學的神奇;二年級學生將廚余垃圾轉化為班級綠植肥料——當勞動從汗水付出升維為智慧創造,“崇勞”便有了面向未來的深刻意涵……
六十載風雨兼程,咸寧市實驗小學從青磚灰瓦的樸素起點,邁向智慧校園的創新征程,既有酸甜苦辣,更有碩果累累,感悟多多,一言難盡。今日的實小,既是傳承者更是革新者,正如校史館鐫刻的誓言:“讓每一粒智慧的種子,都在這里生根發芽。”未來,實小人將以“123456”育人大模型為綱,以“優化校園生態,師生自然成長”為脈,始終走在教育改革發展的前列,鍛造永不褪色的新時代金鑰匙!
(作者系咸寧市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 咸寧獲湖北賽區53項獎
下一篇:
鄂南高中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報道:昨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濟民帶領市直機關部門負責人調研香泉映月項目建設情況。 ...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周陽 通訊員彭禹希 徐剛)2月12日,市博物館“賀新春”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將重磅推出《銀宴——奧地利施瓦...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聞期駿、通訊員祝振容報道:12日,郵儲銀行咸寧分行根據市銀監局工作部署,制訂下發“信貸行為審慎年”活...
置身北緯三十度,臨空鳥瞰,咸寧是一塊璀璨的明珠;站在幕阜山之巔,居高遠眺,咸寧是一片綠色的海洋。 走近咸寧,綠色相...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聞期駿、通訊員孔祥軼、柴倩報道:6月30日,“湖北人游新疆博州”(咸寧)旅游推介會在我市舉行,新疆...
咸寧新聞網訊 咸寧日報記者 賈真、通訊員 李艷梅報道:7日,市政府召開“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介紹與探討”座談會,商討智慧養...
咸寧新聞網訊 咸寧日報記者 柯常智報道:12日,2017年度全省262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公示期滿,咸寧市11個村正式被確定為試點...
咸寧新聞網訊 咸寧日報記者 江世棟報道:25日至26日,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院長王永昌率浙商考察團來咸...
本網訊 記者聞期駿、通訊員趙海波報道:昨日,我市召開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會議,部署開展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確保實現2018...
本網訊記者朱哲、通訊員潘勇報道:昨日,我市召開全市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推動促進高校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