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漢
核心提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越性,堅定制度自信”。 作為社科工作者,如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讓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之治”的“成功密碼”、宏偉藍圖已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著書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都善于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生動的細節、深入淺出的表達,把中國故事講述得激蕩人心,把中國道路闡述得鮮活生動,為我們樹立了典范。故事是濃縮的事實與思想,在闡明道理、表達思想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與優勢。“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用心用力講好中國制度故事,對于深入宣傳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征、顯著優勢,堅定廣大干部群眾的制度自信意義重大。
講好制度故事要“用心挖掘”
黑格爾說過:“熟知并非真知。”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有許多,時尚流行的段子也不少,但這些故事未必能反映現實生活的本質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人,其個人的經歷遭遇、發展軌跡與他所處的社會和這個社會的制度架構、運行方式息息相關。在這樣的系統思維觀照之下,什么是制度、制度有什么價值、什么是科學的制度,這些看似抽象的問題,其實是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未來發展緊密相聯的現實生活,只要我們用心挖掘,就可以找到關于中國制度的精彩故事。
一是用心發掘能感知制度“溫度”的故事。中國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及衍生的巨大魅力、威力在扶貧攻堅上得到了極其充分的體現。改革開放開放初期,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幾十年來,中國人民一直為共同富裕的這個宏偉目標努力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打響扶貧攻堅戰,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為1998年末的1660萬人。這一史無前例、舉世矚目的扶貧工程背后有多少動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可以讓人真切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暖心的溫度。而類似這樣的以小見大的故事,從民生改善到經濟發展,從菜籃子、米袋子到車子、房子等領域與話題中都可以找到。
二是用心尋找適合切入制度主題角度的故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往往會大相徑庭。一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其背后往往蘊藏著沒有被深究細想的原因。前不久,一位定居美國多年的大學同學回國,她對于國內持續快速發展既震驚又困惑。其實,一些生活在國內的人,也未必能全面審視這樣的變化與發展,得出正確的判斷與結論。事實上,當你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其對應的治理方式、治理水平聯系起來觀察,你就不難發現:今天的中國之所以正在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不光是因為中國實現了經濟奇跡,更是因為中國實現了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的治理奇跡。而對比觀察,你也不難發現:當前西方面臨的危機不僅僅是發展的危機,更是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危機。而現實中這樣的案例與故事其實比比皆是。用這樣的眼光與視角來看待形形色色的社會事件,分析起伏跌宕的人生故事,其實不難找到那些有關中國制度的精彩故事。
講好制度故事要“用心謀劃”
講故事,實質上是一種傳播方式。是否能達到好的傳播效果,做到時適時、適景、適度非常關鍵。宣傳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社科工作者、理論宣講者,應練就駕馭故事的能力水平,既通過故事及時準確向群眾傳達黨的聲音和全會精神,又要揭示經濟社會改革發展豐碩成果背后的內在邏輯,在講故事中體現準確性、權威性與時效性、趣味性的統一。
一是故事素材要適時。一個故事能否獲得最好的宣傳效果,關鍵在于對故事的運用是否合時局、時機,也就是說故事內容是否鮮活,是否符合當前宣傳形勢和社會現實的需要。如果闡釋中國制度優勢的故事都是老數據、老事例,就很可能會給人老生常談、照本宣科的感覺。宣講者應該不斷從現實工作生活、新聞報道中尋找最鮮活最及時的故事,趁熱打鐵喚起聽眾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引導大家用辯證的思維、發展的眼光、全面的視角,更加深刻地理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堅定制度自信,齊心協力創造美好未來。
二是故事內容要適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理論宣傳宣講是一個互動的傳播過程,必須注重傳播對象與傳播場景的差異,如果在講中國制度故事的過程中不能隨場適景,那就不能達到預期的傳播目的與效果。因此,講好中國制度故事,必須立足于聽故事的人的生活,著眼于口中的故事與眼前的聽眾受眾之間的關聯,用聽眾受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方式來講故事,把中國制度及其理論實踐蘊涵的道理通過故事化的情節表現出來,做到以小見大、深入淺出、入腦入心。
三是故事闡釋要適度。講好中國制度故事,趣味性不是目的。把握好中國制度故事闡釋挖掘的“度”,關鍵是講述者心中要有一本“譜”。講述者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與輿論導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依據,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有了這本“譜”,講述中國制度故事就能把握好“度”,就能不偏向、不跑題,真正講出緊扣時代脈搏、觸動群眾心靈的好故事。
講好制度故事要“用心表達”
講好制度故事,故事內容與表達方式一樣重要。
表達的語言要生動。語言某種意義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如果使用得當,它可以讓心靈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但如果表述不當,則會阻礙人們之間的理解與溝通。講述中國制度故事,不能滿足于簡單復述中國制度的理論表述,而是要尋找到深入淺出生動貼切的樸素表達。而這往往是打通理論與群眾之間最后一句話的關鍵所在。前不久,在播放的一個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演員楊迪說出了自己的一個苦惱:在節目中他要演一個傻子,編劇給他講戲,讓他將角色理解為一個“圖騰”,找到“愚人的加冕”的感受。楊迪怎么也理解不了這是什么意思,而著名導演李少紅說戲時對楊迪是這樣說的:戲里你是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但智力只有5、6歲,你找到這個感覺就行了。楊迪一下聽明白了。可見,通俗易懂、準確生動的表達是多么重要。
表達的情感要真摯。亞里士多德曾說:“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而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講好制度故事,講述者情感的真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試想一個好的故事,如果講述者沒有發自內心的表達熱忱,沒有充分調動聽眾的情感,講故事時也講念稿子一樣平淡乏味,那怎么可能打動人、吸引人?此外,真摯的情感其實是傳達表達者內心的信念感。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如果講述者沒有高度的自信,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堅定的信念,講述的中國制度故事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表達的邏輯要嚴密。事實證明,用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凝聚共識、解惑釋疑,是一種很好的理論宣講方法。如何讓講述的制度故事不僅聽起來生動有趣,還經得起琢磨推敲,需要講述者有嚴密的邏輯思維,不僅善于用入耳入心的方式擺事實講道理,把“想講”和“想聽”結合起來,更要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建立起貼合事實的嚴密邏輯與理論支撐,防止以偏概全、生搬硬套。只有這樣,才能讓故事讓人信服,進而發自內心地認同表達者的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廣大的社科工作者,都是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親歷者、見證者和記錄者,我們不能辜負這個時代,應該深入生活深入實際,用鮮活真實精當的故事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巨變中所蘊藏的內在邏輯,講清楚輝煌成就背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讓博大精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及其偉大實踐隨著一個個的精彩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作者系咸寧市社科聯黨組書記)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服務群眾必須一抓到底
下一篇:
突出“五個狠抓”守護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