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來江水灌良田
留守婦女抗旱能頂半邊天
抽水灌溉
噴涌的水流給農民帶來豐收的希望
龜裂的大地
在干涸的河床上找水
消防官兵送來救命水
清溝保暢通
高溫在持續,旱情在蔓延。
7日上午9點左右,當我們趕到崇陽縣白霓鎮回頭嶺村,這里的塘堰幾近干枯,隆隆的抽水機正在一小灘水里“勤奮”地工作。
“地面已經找不到水了,我們只能從地下想辦法,還好挖到了一處水源?!贝迕窭贤鯉е覀儊淼剿麄兺诘降乃磁?。全村2400畝農田中的1800多畝因缺水出現旱情,村民們正通過打井、溶洞找水等方式尋找水源,積極抗災自救。
在洪泉村,4組和8組共用的泉眼原本3米多深的泉水,如今只剩淺淺的一洼,村民說,這是43年來蓄水量最少的一次。
為了引水灌田,王細保、汪遲保、殷利鳳、孫春遠等5人卷起褲腿,赤腳踏進淤泥中,將抽水管一段一段地鋪到泉眼邊。
“男人們都出去打工了,只要能把水抽上來,保住莊稼,他們能干到的我們也一樣能干?!蓖跫毐W呱习?,擦著腿上的泥巴說道。
洪泉村原本就是一個水源不足的村落,這里沒有河流、水庫,村民的生活、灌溉用水主要來自當家塘和地下泉眼。如今,持續的晴熱干旱天氣已經蒸干了這里絕大部分的水源,不僅90%以上的農作物耕地面積受災,更有300多村民出現了飲水困難。
“好在縣消防大隊及時送來了飲用水,能吃上幾天了?!笨粗儡嚨乃⑦M水池,村主任喜笑顏開。
下午3點多,驕陽依舊懸掛高空。銅鐘鄉佛嶺村佛嶺河已經干枯的河床上,黃正兵正和同伴一起挖土取水,汗水已經濕透了他們的衣衫。
“40多年來,這條河從來沒有這么干過,”60歲的張正兵望著汩汩流出的地下水說,“總算是找到水了,家里種的5畝中稻有希望了?!?/p>
為了將青山水庫東干渠的水引進來,銅鐘鄉馬橋村的村民們可是費了不少力氣。由于村里的水渠被前段時間的山體滑坡泥土所阻,村支書汪維良帶領6位村民,冒著高溫,挖溝清淤。“快的話,今晚就可以送水了?!蓖艟S良說。
不僅是崇陽,我市其他地方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在緊鄰的通山縣內,農業局的技術人員正在黃沙鋪鎮指導群眾群眾抗旱。
“這些玉米的葉子,因為缺水,全都發黃干枯了?!鞭r技師夏有杰向我們介紹,“清明前種的還能有點收成,清明后種的,估計要絕收了?!?/p>
在嘉魚縣陸溪鎮滑道泵站,當地幾個村民正在長江邊安裝新的水泵,引長江水灌溉。
“往年那臺4000立方/小時的水泵綽綽有余,今年旱情太重,水量供不應求,得再加一個1400立方/小時的水泵才行。”滑道泵站的管理員羅慶云指了指一旁正在“呼呼”抽水的大水泵說。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只見嘩啦啦的江水正從水管流出,順著溝渠流進干涸的稻田。
水,不僅滋養了稻田,更滋潤著人民的心。
記者手記
旱情就是命令
持續的高溫少雨天氣,使我市各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南三縣旱情較重,特別是崇陽的路口鎮、白霓鎮等鄉鎮出現了人畜飲水困難。
據民政部門統計,目前全市農作物受災面積146.5萬畝,其中重旱面積53.0萬畝,共有13.9萬人和1.5萬頭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全市旱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近3億元。
旱情就是命令。各地各部門相繼啟動抗旱應急響應,干部帶頭,群眾參與,積極行動,打響抗旱救災的攻堅戰。通過科學調度水源,適時做好人工增雨作業等,奮力開展生產自救,千方百計將旱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烈日下,鄂南大地上一個個忙碌的干部群眾,正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一曲壯美的抗天歌!
欄目主持人 張大樂
記 者 張大樂 夏正鋒 程 慧
特 約 記 者 蔡亞君
通 訊 員 夏有杰 周曉林 張 潔 陳立新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組圖:無臂劉細谷:雙腳寫人生
下一篇:
組圖:云溪:云繞霧鎖處處景
有一群人,頂風沙、抗酷暑;有一群人,舍假日,戰一線;有一群人,舍小家,顧大家??粗摭埌愕母咚俟坟炌ㄉ酱ê恿鲿r,他...
波光瀲滟的富水湖,通山人的最愛,也是通山人的自豪。
劃龍舟,這一傳統節目,讓人們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里有了一份期待。咸安區馬橋鎮嚴洲村至今仍保留著端午賽龍舟的習俗,而每年...
嘉魚縣至高鐵嶺鎮的公路上有這樣一道風景線:每天清晨,在薄薄的晨霧中,5名身著橘黃色衣服的保潔員,像一個個音符在飛揚的塵...
受氣候影響,山上的桃花、梨花比山下遲開三五天。目前,赤壁市余家橋鄉綠態果業桃園里,8000多畝的連片桃花、梨花盛開,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