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走進通山縣九宮山鎮振南竹業生產車間,工人正忙碌著將一車車竹炭從高溫爐中送出車間、放置冷卻;倉庫內,一箱箱竹炭正等待裝車。
這家有著30余年竹產品加工的老牌企業,在1996年出生的“竹二代”朱泰松的帶領下,讓竹產業煥發出“第二春”。
返鄉創業 提“竹”價值
早在20世紀90年代,朱泰松的父輩就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開起了竹制品加工廠。受制于當時技術條件,加工廠主要以竹炭、竹筷的低附加值加工為主。
2020年,從事外貿行業的朱泰松決定返鄉經營自家工廠,開拓竹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過去一包3000雙竹筷,只有幾塊錢的利潤,加工技術不高,產品附加值也很低。”剛剛接手加工廠的朱泰松,首要目標就是要提高產品附加值。
“為了提高竹筷、竹簽的附加值,我們首先引進了碳化竹筷生產線。”朱泰松介紹,碳化竹筷比一次性竹筷耐用,價格是一次性竹筷的近十倍。
同時,振南竹業還相繼開發竹簍、竹簡、戒尺等工藝品加工,進一步提升竹制品的附加值,讓竹產業再次煥發生機。
產業升級 全“竹”利用
優化竹制品加工生產線,提升產品附加值,讓產業轉型升級開始起步。2024年,朱泰松又盯上了竹制品加工產生的廢料——竹屑。
“這條新上的竹炭生產線,讓公司實現了‘全竹利用’。”朱泰松介紹,2024年公司投資600萬元,建設起環保竹炭生產線,生產竹炭的原料就是竹制品加工產生的竹屑。
竹屑作為竹簽、竹筷打磨加工產生的副產品,往往被作為廢料處理。如今,竹炭生產線的投入使用,讓廢料竹屑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
當前,振南竹業的竹炭生產線,每天能消耗40至50噸竹屑原料,生產10噸竹炭。
“以往要想辦法處理的竹屑,現在要想辦法從其他地方以每噸300元的價格回收。”朱泰松介紹,附近幾家竹加工廠的竹屑我們全部回收,同時還要從安徽、江西等地回收竹屑。
“竹炭價格每噸3000元左右,近期就有一批竹炭即將發往武漢。”朱泰松說,我們生產的竹炭不僅在武漢、咸寧等省內地區銷售,還銷往燒烤市場火熱的東北地區。
綠色發展 做“竹”文章
如今,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振南竹業還進行了“氣炭一體化”改造,建設起了無煙無塵的環保型炭廠。
“現在制炭產生的煙氣,直接進入鍋爐進行二次充分燃燒,產生的熱能利用到竹簽、竹筷加工生產線上,對竹制品進行烘干。”朱泰松說,“氣炭一體化”改造不僅避免了可能造成空氣污染的煙氣排放,還能進行二次供熱,降低了生產成本。
“氣炭一體化”改造在廠區內形成循環,將竹子的價值從頭到尾“吸干榨盡”,更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綠色發展。
短短數年,振南竹業在朱泰松的帶領下,從產值不足千萬發展到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員工從不足20人增至40余人,產品從單一竹制品加工轉向全竹利用,工廠產能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竹產業在通山發展有著天然優勢,政府部門也給足了政策條件,我們將借著資源優勢與政策東風,為通山竹產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朱泰松對未來充滿信心。
(咸寧日報記者?阮智愚 通訊員?王學涵)
編輯:章文靜
上一篇:
下一篇:
崇陽桂花泉鎮 “東道主”式服務激活創業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