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鐵
核心提要:最近,許多城市對 ?形象建設提出了所謂高標準的要 ?求。其實,旅游者去世界各地的城 ?市,一般都會在城市的某個地方留 ?影拍照,那么這個地方的形象可能 ?就相對有代表性。很少有人愿意 ?在地產商開發的普通居民樓或者 ?大的購物中心拍照吧!畢竟這種 ?地方全世界幾乎都一樣。拍照選 ?擇景點最多的是歷史和文化遺跡, ?當然還有特色的景觀和建筑,甚至 ?包括廣場。很多人到歐洲,喜歡在 ?歐洲城市街區拍照,原因是建筑的 ?風格和街區文化特征的豐富多樣 ?性,使得自己流連忘返。 ?
但是這些建筑,包括街區形象 ?的文化特色,都是建立在個性化風 ?格組合的基礎之上的。經過千百 ?年的洗禮,留給我們的是最好的視 ?覺享受。
最近幾十年,中國也形成了一種最重要 ?的旅游形式,就是古鎮游。為什么大家愿意 ?去古鎮游覽?是因為我們在那里能夠看到 ?中國的建筑歷史和街區風格。雖然古鎮也 ?有明顯的地域文化建筑特征,但是在過去土 ?地私有的歷史基礎上,每一家的建筑和宅 ?子,都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幾百年過去了, ?這些古鎮保留至今,仍代表著中華文明建筑 ?的特點,也具有豐富的文化視覺效果。我們 ?愿意在那里拍照留影,哪怕是一座小橋、一 ?幢宅子、一個門簾以至于任何角落,都是我 ?們流連忘返的地方。 ?
之所以在歐洲或者在中國的古鎮,我們 ?可以看到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建筑和城市 ?景觀,原因在于歐洲或者中國的古代以至于 ?近代,城市和村莊的建筑是基于個人或者家 ?族等主觀意志的產物。個人對建筑特點和 ?形象的偏好,決定了這種建筑的外觀和內在 ?的風格和形式。例如中國的古鎮,每個大院 ?的內外裝飾在反映著共性的文化風格的同 ?時,也體現了強烈的主觀個性選擇。城市的 ?街區建筑高低錯落,風格別致。外飾和裝潢 ?也帶有強烈的歷史印記。也正是因為如此, ?無數個個性化的建筑組合,形成了古鎮的景 ?觀,成為我們中華文明建筑史上可以留下來 ?的豐富的寶貴資產。 ?
中國的城市化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 ?的建設日新月異。這里有我們特殊的體制 ?背景,也有改革開放提供的巨大動力。在這 ?種體制下,優點就是可以調動一切資源去推 ?動城市建設,快速地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 ?務,地方政府可以主導開發和建設,確實形 ?成了中國的城市風貌。但是附帶的后果是, ?我們每一任領導在開發過程中,對城市的形 ?象都打上了牢牢的個人主觀色彩。大面積 ?的開發和土地出讓,使得城市的多樣性不 ?在,個性化的風格不在,也造成了所謂的千 ?城一面。 ?
我們不是反對政府對城市形象的干 ?預。所謂的干預更多地應該表現在城市 ?的規劃和總體的建設風格上,體現在對 ?傳 統 的 文 化 和 古 建 筑 遺 跡 保 留 的 基 礎 ?上,而不是對所有的個性化風格進行統 ?一要求。 ?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過治理城市要像繡花一樣,要學會精細化管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要認真體會精細化管理不是把政績工程延伸到每個城市的細小處,不是要通過行政的手段把自己的主觀 ?意志強加給所有的城市細節,而是要尊重文化,尊重歷史,尊重個性化風格為基礎而 ?產生的城市文明。精細化管理,就是要在 ?尊重個性化選擇的基礎上,更好地為城市的居民和產業服務,而不是對他們正常的經營和偏好進行主觀的干預。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精細化管理的思想落實到深處,也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以人為 ?本,實現尊重規律的城市發展。(作者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編輯:chenguo
上一篇:
市場力是持續發展根本內生動力
下一篇:
韓國的公共廁所為何不臟不臭—— 韓國廁所革命的經驗和啟示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發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文明...
繪畫藝術,不僅是以線條、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法,表達畫家情感的藝術創作,亦是反映文明進程的重要載體。
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記錄,帶你回到傳統的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從中重拾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激發傳統造物在民眾生活...
特別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充分吸收其中...
(作者:蔣樂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跨湖橋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發現者、發掘者).
內容提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提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
大會主題為“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當日在上海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