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方國斌
今天,我們聚焦"資本市場如何支持科技創業創新"這一核心議題。科技創業創新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其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有力支撐。回顧中國資本市場數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清晰地看到其與科技創新相互賦能、協同發展的軌跡。接下來,我將從科技創新的本質與演進、資本市場支持的核心路徑、創新生態的制度保障以及資本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四個維度,展開對這一重要議題的探討。
一、科技創新的本質內涵與歷史演進
(一)創新理論的經濟學闡釋
從經濟學視角出發,約瑟夫?熊彼特在 1912 年提出的創新理論堪稱經典。他將創新定義為"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即對生產要素(資本、技術、管理等)進行重新組合,以形成新的生產方式或商業模式。這一理論揭示了創新的本質——并非簡單的發明創造,而是生產要素的創造性重構。正如通俗所言,"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排列組合即創新",從技術研發到管理模式, 從產品迭代到市場拓展,創新本質上是對既有要素的優化整合與價值再造。
(二)創新的多元范式與歷史坐標
人類歷史上的創新實踐呈現出三種典型范式:
1.原始創新: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是對世界本源規律的探索與揭示,奠定了科學理論的基石。
2.應用創新:以喬布斯推出智能手機為代表,在特定領域內通過技術迭代與產品創新,引領產業變革與消費升級。
3.系統創新:通過多技術、多領域的交叉融合,形成高維度的創新體系,如互聯網生態、智能制造系統等,重塑產業格局與經濟形態。
回顧三次科技革命,資本市場的支持作用清晰可見: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憑借早期資本市場雛形,為蒸汽機、紡織機械等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奠定了工業文明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德國的資本市場助力電力、內燃機等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推動重工業崛起;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成為科技創新的孵化器,支持了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的爆發式發展,催生了微軟、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
(三)創新生態的"雨林法則"
創新需要適宜的生態環境,正如熱帶雨林中物種多樣性孕育創新活力。從硅谷的成功經驗可見,開放包容的文化、高效的人才流動機制、成熟的風險投資生態以及完善的法律保障,共同構成了創新的"熱帶雨林"。斯坦福大學的創新孵化能力、硅谷的風險投資網絡、寬松的人才流動政策(如允許技術人才自由跳槽)以及對失敗的寬容態度,形成了強大的創新磁場,吸引全球人才與資本集聚。對比美國東西部創新生態變遷,從 128 號公路到硅谷的轉移,本質上是創新生態系統競爭力的此消彼長,印證了"環境決定創新效率"的規律。
二、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核心路徑
(一)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構建
資本市場通過構建多層次市場體系,為不同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差異化融資支持:
1.初創期:風險投資與私募股權初創科技企業面臨高風險、無盈利的困境,傳統信貸融資難以介入。風險投資(VC)與私募股權(PE)通過市場化篩選,以股權形式注入資金,不僅提供資本支持,更帶來管理經驗、市場資源與戰略指導。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風險投資市場規模達 1.2 萬億元,其中 70%以上投向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科技領域,成為初創企業的"孵化器"。
2.成長期:科創板與創業板助力隨著企業進入成長期,科創板與創業板成為重要融資平? 臺。科創板聚焦"硬科技",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及生物醫藥等六大領域,允許未盈利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采用市場化的注冊制審核機制,打破傳統上市標準對科技企業的束縛。創業板則注重"創新+成長",要求企業具備一定研
發投入與營收增長,為"輕資產、高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資本通道。2020 年至 2024 年,科創板與創業板合計融資超 2.5 萬億元,助力中芯國際、寧德時代、邁瑞醫療等科技企業快速成長。
3.成熟期:主板與并購重組市場對于成熟期科技企業,主板市場提供穩定的融資渠道與估值定價平臺,助力企業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市場份額。同時,并購重組市場成為科技企業整合資源、拓展產業鏈的重要工具。通過市場化并購,企業可快速獲取核心技術、人才團隊與市場渠道,如微軟收購 LinkedIn 拓展社交網絡布局,美團收購摩拜單車完善本地生活生態。
2023 年,中國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交易規模達 1.8 萬億元,其中科技領域并購占比超過 40%, 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二)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協同發力
1.直接融資:優化資源配置效率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工具通過市場化定價機? 制,引導資本向高潛力科技企業集聚。科創板試點注冊制以來,市場定價效率顯著提升,科技企業估值更趨合理,2024 年科創板平均市盈率達 50 倍,反映市場對科技企業成長潛力的認可。同時,創新創業公司債、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債等創新債券品種,為科技企業提供低成本資金,2023 年科技債發行規模達 3000 億元,較 2019 年增長 200%。
2.間接融資: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商業銀行通過開發科技信貸產品(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技成果轉化貸款)、設立科技支行等方式,為科技企業提供間接融資支持。截至 2024 年一季度,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達 15 萬億元,同比增長 18%,其中信用貸款占比超過 40%,體現金融機構對科技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完善。此外,政策性銀行通過專項貸款、貼息政策等,引導資金流向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助力"卡脖子"技術攻關。
(三)資本市場的多重賦能效應
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支持不僅限于資金層面,更體現在全鏈條賦能:
1.規范治理與資源整合上市過程要求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信息透明度,為企業長期發展奠定制度基礎。同時,借助資本市場平臺,企業可吸引戰略投資 者、行業專家,整合技術、市場、人才等資源,如寧德時代上市后,通過定向增發引入高瓴資本、比亞迪等戰略伙伴,加速產業鏈協同。
2.價值發現與激勵機制資本市場通過市場化估值,實現科技企業價值的顯性化,為創業者、投資者提供合理回報。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等制度安排,將員工利益與企業價值綁定,激發創新活力。數據顯示,科創板上市公司中,超過 80%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核心技術人員持股比例平均達 15%,顯著高于傳統行業。
3.風險分散與退出通道風險投資的良性循環依賴完善的退出機制,資本市場為風險資本提供 IPO、并購、股權轉讓等多元化退出渠道,保障資本循環效率。2023 年,中國風險投資退出項目中,IPO 退出占比達 60%,平均回報率達 3.5 倍,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
三、創新生態的制度保障:構建容錯機制與盡職免責體系
(一)科技創新的高風險特征與現實挑戰
科技創業創新具有"高投入、長周期、高不確定性"的特點,據統計,科技企業研發成功率不足 30%,初創企業存活率僅 20%左右。在傳統考核機制下,"重結果、輕過程"的導向導致投資機構、國有企業及科研機構對創新風險容忍度較低,出現"不敢投、不愿投、不會投"的現象,制約創新活力。
(二)國內外容錯機制對比與中國實踐
1.國際經驗:硅谷的失敗文化硅谷形成了對失敗的寬容態度,投資者與社會普遍認為" 失敗是創新的必經之路"。數據顯示,硅谷創業者二次創業成功率達 30%,顯著高于一次創業,失敗經歷成為寶貴經驗。這種文化背后是完善的法律保障(如個人破產制度)、市場化的風險分擔機制(風險投資按項目組合投資,允許單個項目失敗)。
2.中國探索:從容錯到免責的制度演進我國自 1993 年《科學技術進步法》首次提出"鼓勵科技人員自由探索,寬容失敗"以來,逐步構建創新容錯機制。2021 年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明確"盡職免責"原則,規定科研人員在科技活動中履行合理注意義務、未牟取非法利益? 的,免除相關責任。國務院《關于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創投 14 條") 提出,建立政府投資基金容錯機制,允許一定比例的投資失敗,激勵政府引導基金加大對早期科技企業的支持。
(三)完善容錯機制的關鍵路徑
1.明確免責標準與操作細則當前容錯機制存在"原則性表述多、操作性細則少"的問題,需進一步細化"盡職"認定標準,明確科技創新活動中哪些情形可認定為"非主觀過失",如因技術路線選擇失誤、市場環境突變導致的失敗,建立負面清單制度,清晰界定"不可容錯"情形(如舞弊、違規操作等)。
2.構建市場化風險分擔機制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杠桿作用"與"風險緩沖"功能,通過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高風險創新項目。同時,完善科技保險體系,開發研發責任險、專利保險等產品,分散創新過程中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
3.培育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從社會輿論、教育體系、企業管理等多維度入手,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媒體應加強對創新失敗案例的正面報道,展現失敗背后的經驗價值;企業應建立試錯機制,允許研發團隊在合理范圍內進行探索性試驗,將失敗納入創新過程管理。
四、資本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從"雙輪驅動"到"生態共生"
(一)科技對資本的吸引力:價值創造的核心邏輯
科技創新通過技術突破與商業模式創新,為資本提供高回報空間:
1.技術壟斷帶來超額利潤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可形成技術壁壘,獲取壟斷利潤。如高通憑借 CDMA 專利授權模式,毛利率長期保持在 60%以上;英偉達通過 GPU 芯片創新,在人工智能算力領域占據全球 80%以上市場份額,股價十年漲幅超 100 倍,為投資者帶來巨額回
報。
2.產業變革催生新賽道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孕育新的產業賽道,資本提前布局可分享產業成長紅利。2010 年代以來,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賽道崛起,早期進入的風險投資獲得豐厚回報,如紅杉資本投資寧德時代,斬獲超 200 倍收益;高瓴資本重倉創新藥企
業,年均回報率達 40%以上。
(二) 資本對科技的賦能:從"資金供給"到"生態構建"
1.全周期資本陪伴資本通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上市融資-并購重組"的全周期支持,助力科技企業跨越"死亡谷"。以商湯科技為例,從 2014 年成立至 2021 年上市,先后獲得 IDG 資本、軟銀集團等多輪投資,累計融資超 60 億美元,資本支持貫穿技術研發、產品商業化、市場拓展全流程。
2.產業資源整合戰略投資者憑借行業經驗與資源網絡,為科技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如小米投資生態鏈企業,不僅注入資金,更開放供應鏈、銷售渠道與品牌資源,助力華米科技、云米科技等企業快速成長;騰訊通過投資并購,構建互聯網生態體系,推動微信支付、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場景落地。
3.制度創新驅動資本市場通過制度創新(如注冊制、科創板做市商制度、新三板分層機 制),優化科技企業融資環境,提升資本配置效率。2023 年全面實行注冊制以來,科技企業上市周期從平均 3 年縮短至 1.5 年,融資效率顯著提升,更多"硬科技"企業得以借助資本市場加速發展。
(三) 政策導向與市場機制的協同
1.政府引導基金的戰略作用截至 2024 年,全國政府引導基金規模達 12 萬億元,通過"母基金+子基金"模式,重點投向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發揮"政策引? 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防范風險"的功能。例如,國家大基金(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
累計投資項目超 500 個,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 5000 億元,助力中芯國際、長電科技等企業突破技術瓶頸。
2.長期資本引入與風險共擔鼓勵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金等長期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通過設立養老目標基金、科創主題基金等產品,引導長期資金與科技企業長期成長相匹 配。同時,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的風險共擔機制,通過稅收優惠、風險補償等政策,降低長期資本投資風險,增強其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五、反思與展望:從李約瑟之謎看中國創新生態建設
回顧歷史,李約瑟之謎引發我們對中國科技創新環境的深度思考:為何古代中國在技術發明上領先世界,卻未能孕育出現代科學體系與工業革命?除了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等因素,資本市場的缺失是重要原因——古代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缺乏專業化的資本集聚機制與風險投資體系,技術發明難以轉化為規模化產業創新。
展望未來,中國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需把握三大關鍵:
1.深化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注冊制、退市制度、交易機制,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2.強化法治保障:加快知識產權保護、投資者權益保護等立法進程,構建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
3.培育創新文化:從教育、科研、企業管理等多維度入手,培養敢于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各位校友,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機遇。讓我們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導向,構建更加完善的資本市場支持體系,為科技創業創新注入澎湃動力,共同譜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2024 年 10 月 24 日)
編輯:zhufengjin
上一篇:
【鄂高校友演講選登之四】企業管理者如何創造價值?
下一篇:
【鄂高校友演講選登之二】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新能源車現狀與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系統總結了我們黨百年奮斗的輝煌成就和豐富經驗,提出了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九個必須”的要...
始終保持革故鼎新、一往無前的勇氣,始終葆有善于變革、敢于創新的銳氣,激揚“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我們必...
在多重政策紅利的激發下,神州大地處處涌動著創新春潮,中國高質量發展后勁十足。
目前,張黎明的創新陣地已成為培育創新人才的基地,帶領63個創新工作室、2000余名“電力創客”“藍領創客”取得了豐碩成果。
目前,張黎明的創新陣地已成為培育創新人才的基地,帶領63個創新工作室、2000余名“電力創客”“藍領創客”取得了豐碩成果。
咸寧網訊記者王恬報道:6月27日, 2023年咸寧市統戰理論研究創新工作推進會議召開。
7月19日上午,全市科技創新大會舉行。市委書記孟祥偉主持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
”展望未來,愿我們始終保持敢拼、敢創、敢秀的姿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書寫青春華章。
核心閱讀: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兩個結合”,深入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不斷解答實踐遇到的新課題,以理...